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大学俄语(东方新版)》第二批课程思政教学课件上线

2021-10-12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解锁俄语课程思政的正确打开方式

《大学俄语(东方新版)》第二批课程思政教学课件上线!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局面,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不仅是高等外语教育,也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俄语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秋季学期,外研社联合多所高校,倾力打造《大学俄语(东方新版)》课程思政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着力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多元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协助教师将思政育人自然融入单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批课件推出后,在高校俄语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第二批教学课件推出之际,外研社组织访谈,特邀请思政课件设计专家就广大俄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做详细解答。


 

李娟

火箭军工程大学

外研社首届全国高校俄语课件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主讲俄语精读和俄语视听说等课程

请谈一谈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哪些内容融入外语教学的难度较大?您是如何处理的?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内容丰富而多元。《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比于其他课程,外语类课程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涉及各种题材、各种行业、各类学科,我们需要挖掘好、发挥好这一优势。

  就外语教学来说,文化类、时事类思政点更易于进入课程,学生也易于、乐于接受,因为它们和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也易于用外语表达。相较而言,意识形态类、政治性较强的思政点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可能要难一点。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政治理论方面的语料更具书面性,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长期来看,外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进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短期来看,教师可根据学生外语水平,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词和短句。

 

 

杜洪军

大连外国语大学

长期教授本科和MTI专业必修课,主讲高级俄语综合课、高级俄语实践语法、高级俄语视听、口译理论与实践、俄汉交替传译(经济)、俄汉交替传译(商务)、非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等课程

您有何开展课程思政的常用方法与策略?具体如何实施?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外语专业课开展思政教学,重要的是要零距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痛点,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应让外语与思政无缝对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主导,辅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同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和制度对比,彰显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外语思政切忌照本宣科、居高临下、说教洗脑,而应寓教于乐、问题导向、思辨创新。可多以生动鲜活案例感召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使命感。

  外语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不管何种方法都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脉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此,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思政课件结合雨课堂教学平台为例:课前,按照教学进度将思政课件上传到雨课堂课件库并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在线进行预习;课上,将思政课件打散融入到专业课课件中,讲解课文时,自然带入思政内容,充分利用雨课堂的直播、弹幕、投票、随机点名功能,有意识地用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用外语思辩的兴趣;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主题辩论赛、思政演讲比赛、金句微视频创意比赛、主题作文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俄语口语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王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外研社首届全国高校俄语课件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主讲二外俄语、俄罗斯文化等课程

低年级学生接触俄语时间短,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如何在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找准育人角度,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范畴非常广泛,凡牵涉正能量传递的信息都可以因时因势加以利用,融入到课程当中。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俄语,虽然语言能力较弱,但同时具备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表现欲盛和成就感易满足的特点。我们正好可以因势利导,在拉近学生和俄语的距离的同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具体操作办法有很多,举两个简单的例子。第一,中俄对比。面对新字母和新单词时,剖析其在汉语和俄语中的内涵外延。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中俄对比。从两国文化和文化交流史中选取具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和文化资源,将其融合到课堂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感受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同时,完善思维认知,增强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第二,时事引入。进行主题导入时,多查阅中国官方网站俄文版,结合涉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主题的报道,重点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由于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有限,所以只在需要学习的关键词处标明俄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其学习成就感,又使得我们的理论讲述有落地支撑。

 

 

余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主持省级一流课程1项,参与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从事俄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22年,主讲实践俄语、俄语听力等课程。

如何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要义在于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的要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系统、科学地融合。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用贴合学生所处的真实社会文化情境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模态形式,灵活融入思政内容。

  以《大学俄语(东方新版)》第3册第1课为例,这一课的主题是Внешность человека。我们在对话练习中,首先请学生用所学句型描写丁真的外貌(知识与能力目标),丁真是一位因眼神和笑容(外貌)而走红的藏族青年(学生近期关注的网红);然后用俄语简要介绍丁真走红的原因、他的家乡和走红后的生活状态(补充相关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1.丁真的笑容说明了什么?(我国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少数民族在祖国生活得很幸福);2.谁帮丁真的家乡脱了贫?哪年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及背后默默无闻的工作者);3.是否赞同丁真成名后努力学习、为家乡代言的选择?(青年人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担当)。练习配图选择华春莹推文截图,暗含为什么这位网红会受到外交部关注的问题;所有问题不设参考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有些问题需上网检索相关信息才能回答,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个练习设计似乎只是在教材原有练习基础上补充了更新的材料,实则实现了对话部分的思政教学目标。

 

 

乌仁高娃

新疆师范大学

外研社首届全国高校俄语课件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主讲基础俄语、俄语听力、俄语笔译、俄语口译等课程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如何强化自身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从而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教师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力军,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师应做到“三不断”。

1.不断学习。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还应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国内外局势,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2.不断思考。教师应不断思考并寻找思政与课程专业知识以及大学生需求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课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治国理政金句、中华传统名言警句等内容创设思政语境,扩展语言知识;坚持思考和不断探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现状为主要内容,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不断实践。课程思政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应落地落实,教师应积极探索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措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需要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频共振,以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杨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外研社首届全国高校俄语课件大赛二等奖获得者,主讲高级俄语、俄语语言学等课程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背景下,外语教学应如何重构教学目标,优化评价手段?

  作为时代之需,思政育人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政元素与教学目标、评价手段有机、高效、实质性的融合,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就外语人才培养而言,应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观引领”的更高目标。知识层面,应更突出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层面,应更突出批判思维和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与解决问题、跨文化交际、开拓创新与灵活应变、信息搜集整合能力。素质层面,应更突出学生人文素养、开放包容思想、领导力和魅力塑造。价值观层面,应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等时代精神为目标。

相应的,教学评价应与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人文性、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性,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充分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将主题讨论与成果展示、项目设计与完成、针对某个议题进行研究与总结等纳入评价体系。

 

  获取方式:前往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官方网站mlp.fltrp.com,搜索教材名称,进入教材主页,下拉至页面底部,下载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