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2021“外研社杯”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技能展示评选活动奖项公布

2022-01-18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2021“外研社杯”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技能展示评选活动自2021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近百所学校报名参与,通过校园选拔,共有来自全国67所中学的220份作品晋级了全国总评选。


活动涵盖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五个语种,以“中外文化对比”为主题,鼓励学生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与特征,并包容其不同,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活动分为个人组和团体组两个组别,最终评选出各语种各组别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同时,组委会根据各校组织情况及作品质量评选出了校园优秀组织奖,共14所学校。

祝贺所有获奖学校及参赛选手!


日语组


评审组长 林洪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日语)委员。长期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研究生日语课程与教材研究等。自2000年起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日语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审查等相关工作。


评语:

本届评选活动的主题是“中外文化比较”,活动要求是“发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与特征并包容其不同,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易于对方理解的方式表达中华文化”。绝大部分的展示作品选择的对比内容具有可比性、关联性。其中一些作品的选题很有特色,有趣味,有很好的生活积累与观察能力。特别是有些作品基于展示者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得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好的结合。

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参加此类活动,亦或是在真实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关注观众、听众的需求。比如,我们是用日语介绍,那么听众就应该是日本朋友,那么在向日本朋友介绍相关日本信息的时候,还应该更有针对性,中日的信息不宜简单平均地介绍。这里不仅仅是信息处理的事情,本身体现的也是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一个温馨提示:在使用日语或外语介绍中国的事情时,要注意使用我国官方的表述。比如,“珠穆朗玛峰”要用“チョモランマ”(Mount Qomolangma,源自新华社《中国地名手册》)。

俄语组


评审组长 王宗琥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委会委员,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著有专著4部,译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评语:

本届中学生俄语技能展示评选活动参选的作品从总体来看,选题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多有创意,语言水平较好,语音语调良好,展现了我国中学俄语教学的高水平,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保持并有所提升。当然,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 选题虽然切题,但是常规内容较多,希望同学们可以深入挖掘更加新颖的题目,在常规内容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新意的表达;

2. 内容虽切合活动主题的要求,但同学们在进行中俄文化比较时,忽略了一个要求: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中华文化。所以审题非常关键,以后需要注意;

3. 语音语调和语法词汇还需要认真打磨,重音以及语法错误出现得比较多,部分同学在表达上还不够流畅自然;

视频制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视频呈现是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赛选手综合能力的体现,希望学生们在视频制作和呈现方式上能够加强。

德语组

评审组长 苏芙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发表《浅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定型》等论文十余篇,《文化中心主义》专著一部,《文化视窗德语高级教程》等教辅书四部,《上帝的乐土》等译著两部。


评语:

本届活动参选作品内容丰富,涵盖中德文化中的饮食、音乐、服饰、教育、建筑、节日、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多种元素。有对中西方青铜作品生动有趣的解读,有对当下重大事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有从不同视角对饮食文化的比照与阐释,有对中西方绘画作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理解……异彩纷呈,不一而足。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充分展现出德语界后浪们的创意、才华、奇思妙想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底蕴。

流畅的语言、地道的发音、深厚的文化及跨文化素养——于我而言,观看视频的过程就是一场文化盛宴的享受过程。我也深信,这种综合素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积蕴至深,方可厚积薄发。这场精彩的强手如云的隔空较量背后必定是同学们日复一日的艰苦付出与辛勤汗水。

当然,优秀并不意味着完美,德语的规则性不仅仅体现在语法方面,其发音也有很强的规则性,而正确的发音则直接影响着表达与理解。从本次参赛作品来看,有部分同学在发音上仍有提升的空间。此外,建议学校为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搭建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导同学们从不同视角观察自己以及他人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

路途漫漫,未来可期。希望同学们继续夯实德语基础,深入了解中德文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用优美的德语弘扬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德文化交流,在两种文化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法语组

评审组长 萨日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航法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国电视国际五台认证法语教学培训官。研究方向为法语教学法、比较教育。主要承担基础法语、科技法语教学。主讲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及北航“一流本科课程”。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德树人”优秀奖,并多次获得北航 “优秀青年教师”、“我爱我师”十佳教师称号。主持省部级项目三项,主编教材《新编大学法语3》《科技法语阅读》。编译《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指南》,参与编写《法国工程师教育》等。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


评语:

本届展示评选活动以中外文化比较为主题,以微视频为参赛形式,是后疫情时代跨文化比较活动的一种新的尝试,为中学法语教学与学习交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探索。

同学们以小品、VLOG、新闻播报、朗诵、游记、微纪录片等不同编排形式展现他们的创意。视频的拍摄、剪辑等技术的运用也体现出当代中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围绕活动主题关键字“中外文化”,选手们选取了饮食文化、建筑风格、传统节日、诗歌文学、社交礼仪等多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体会。

本次活动在作品的评审上围绕语言技能、内容创新和整体效果三个维度进行,作品总体都能够围绕主题关键字“比较”,作品中对文化差异的深入挖掘、溯源与展望,对文化交融、文化包容、中国文化传播的认识与理解让人惊喜,体现了本次活动的高水平,展现了学习法语的中学生们的风采。其中也存在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 同学们的语音、语调还需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流畅度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打磨。以视频形式参赛,录音技术、拍摄手法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同时要区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调整。

2. 选手们文化主题的选择极具多样性,但要注意选择积极向上的主题、具有正能量的主题。中法文化的比较还不够深入,很多作品停留在文化介绍的层面,而忽略了两种文化的比较。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也能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法语,体会法语的美、法语的严谨、法语的优雅,在法语学习的路上越走越宽,成为中法交流的小使者。

西班牙语组

评审组长 常福良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教授、院长,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分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外文局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组专家,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发展分中心西班牙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班牙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西班牙语语法、西班牙语修辞、西班牙语教学。


评语:

此次参加评选的同学们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的热情和兴趣浓厚,绝大部分选手的西班牙语表达能力好,语音语调准确,语言流畅,语法和词汇使用正确,了解中国文化和西班牙文化之间的异同,有正确的文化观,具备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同学们的西班牙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潜力很大。

在同学们的作品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希望未来能够改善:

1. 很多同学的选材是中外饮食对比,或者把中国的清明节和墨西哥的亡灵节进行比较,总体在选材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新颖性上尚显不足。

2. 作品呈现的内容很多是西班牙的文化习俗,关于中国文化传统讲得较少,有关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文化,除了墨西哥的亡灵节,其余鲜有提及,希望同学们可以深入挖掘更多文化选题。

3. 在进行不同文化比较或者对比时,要重点关注内容的可比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4. 西班牙语口语的自然、圆润程度、准确性尚需加强,比如很多同学把como都说成cómo。

5. 部分选手的表情、举止等略显拘谨,情感表达不够充分,肢体语言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还需要加强。

校园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