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聚力·赋能·发展 2022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2-04-16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415日—16日,“2022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研讨会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多语种教育发展分中心(后简称“分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海淀区多语联盟项目学校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承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210所中小学、高校和培训机构的360余位领导、专家、多语种学科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参加会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教授,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勇副社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海淀区教育学会闫顺林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林卫民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朱桂荣副教授以及分中心秘书处、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崔岚社长出席了开幕式。

 

大合影

 

响应时代之需,基础阶段多语种教育肩负使命

 

研讨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教授做了题为“发展基础阶段多语种教育是时代的召唤”的主旨报告。赵刚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虽然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但世界各国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现代化进程和科技的进步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多语种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与世界沟通,深入理解世界复杂性、多样性,帮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人才。2021925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外老教授们的回信中,要求北外“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多语种教育,对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开发青少年思考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多语种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赵刚教授在报告中对于推进我国基础阶段的多语种教育提出了五个路径,第一要做到进一步加强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语种规划研究;第二要增加多语种教育的人文性特征;第三要加强优质的多语种教学资源开发,积极开拓多语种教师和学生的各类活动和文化交流资源;第四要加强中小学与高校的对接;第五要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的国际交流。赵刚教授的发言为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坚定了信心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赵刚教授

 

开幕式上,王勇常务副理事长代表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后简称“全基中心”)和外研社致开幕辞,他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参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王勇副理事长谈到,分中心举办的研讨会四年来从举办形式、研讨深度和专业广度上不断调整,力图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学校、专家和教师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结。同时,分中心也一直通过更加丰富的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创新之路。在每年举办全国性学科发展研讨会、多语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习班、会员单位校教学评研、测评支持以及贯穿全年的教师赛事和中学生活动之外,分中心近两年又面向会员单位校发布了“全国中学多语种课程云教研”项目以及全基中心青年教师课题等全新的工作内容。全基中心与外研社会继续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教学服务和合作项目,搭建多维多元的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教学和交流的平台。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王勇常务副理事长

 

林卫民校长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致欢迎词,林校长表示学校非常高兴能够承办本届研讨会。林校长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目前开设七个语种的外语课程,学校以多语种特色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来助力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林校长强调,语言是一种力量,是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多语种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国际理解力。分中心、外研社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全国的中学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林卫民校长

 

 

今年3月,分中心启动了第四批会员单位校的申报工作,全国29所中学经过审核正式成为分中心会员单位校,王勇常务副理事长在研讨会上公布了第四批会员单位校的名单。每所会员单位校将获得由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支持的3000元多语种图书,供学校进行图书馆和教师资料室的建设。

 

 

王勇常务副理事长公布第四批会员单位校名单

 

开幕式上,线上线下的专家和参会教师们一起观看了分中心工作回顾短片,共同见证了分中心四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创新举措。新时代,新担当,分中心将继续与全国的多语种专家、教师和中小学学校携手共进,助力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学科的蓬勃发展!

 

2022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中国人民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伐。为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多语种教育“一条龙”发展,推动多语种学科建设与改革发展、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拓宽多语种人才培养路径,本次研讨会安排了中学多语种教学成果展示,融合了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学科发展交流、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翔实,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教研一体共筑创新课堂 薪火相传彰显师者风范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以“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为题,从研究的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多语种语言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和林洪副教授分别以“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和“核心素养导向视域下课堂内外活动组织”为主题,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

 

杨鲁新教授指出,研究与教学不可分割,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一体,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提升。外语课堂研究包括对课堂、老师、学生的研究。通过实例,杨教授向与会老师展示了开展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研究的问题、文献回顾、研究对象的选取、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管理、研究主题选定、行动研究的实施等。对外语课堂教学研究,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外语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外语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学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是成为一名教师后职业提升的重要手段。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杨鲁新教授

 

程晓堂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指出当前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陈旧、单一、无趣、低效的问题,对于如何设计有趣、有效、多样、减负的教学活动,程教授向与会教师们分享了丰富的案例。他强调教学活动设计除了培养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包含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阐释、创造等能力的目的,并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领会到学习外语的乐趣,并达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增长知识、学会思考的目的。在新时代外语教学目标的背景下,教学活动创新刻不容缓。

 

 

北京师范大学 程晓堂教授

 

林洪副教授以课堂活动案例作为引入,引出了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及真实课堂中如何有效落实的思考。林洪副教授谈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要把知识的掌握与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融合。林洪副教授以日语核心素养导向为例,指出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四原则”(主题为引领、语篇为载体、情境为依托、任务为驱动)与“三路径”(理解与梳理、表达与交流、探究与建构)为指导。他从师生赛事活动中的案例出发,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每个教学活动的闪光点与反映出的问题,强调教师课堂内外的活动设计需要有逻辑,才能言传身教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