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资源下载
现场嘉宾合影
线上嘉宾合影
开幕式
开幕式环节由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王芳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丁浩副校长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致开幕词。
丁浩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北外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2021年北外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包括北外在内的外语院校和外语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本届论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恰逢其时。新时代新形势,日语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在日语界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修刚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日语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强调第八届的主题“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体现了国家的主体意识和日语学科的特点。讲好中国故事是所有日语人的使命,2022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相信今后广大日语人才将会进一步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丁浩副校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修刚教授
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王芳
主旨报告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做了题为“理解当代中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报告。修刚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理解当代中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需求,是外语专业学生的光荣使命,是课程思政与专业学习最好的结合。要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研究员围绕“从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看新时代日语人才的培养”这一主题同与会专家及教师进行了探讨。杨伯江研究员首先梳理了中日关系50年中的三段发展轨迹,进而从历史文化、地缘关系、国内因素、战略政策、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日关系的特征——特殊复杂性、特殊敏感性、特殊强韧性,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趋势。基于上述分析,杨伯江研究员认为,新时代赋予外语学习者新使命、新任务,不管是主动向外传播还是接受外来传播,都需要有语言做载体,需要深入了解对方、深入了解自我。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杨伯江所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异夫教授做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专业的守正与创新”的主旨报告。周异夫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日语人才的培养需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价值引领、守正创新、分类推进是建设“新文科”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中,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守正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日语基本功,重视核心课程,即是重视守正。而创新与守正互为依托,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守正。我们需要从教学、教师、教材三个方面入手——夯实专业基础、完备课程体系;教学和科研并举,优化精英团队;丰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注重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日语专业的守正与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异夫教授
论坛环节
论坛一由徐一平教授主持,邱鸣教授、刘立国教授、宋协毅教授、许宗华教授、于日平教授、金勋教授围绕“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这一主题从宏观到微观做了探讨。新时代,新要求,采取多种协同育人模式,梳理文化规则、语言知识与文化规则并重,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各日语专业院系要培养能用日语讲中国故事,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合作精神的日语人才。
左起:徐一平教授、刘利国教授、金勋教授、宋协毅教授、于日平教授、许宗华教授、邱鸣教授
论坛二由金山教授主持,陈多友教授、王奕红教授、张培霞教授、韩立红教授、黄芳教授、毋育新教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原则下的日语专业课程建设”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论坛中专家们指出,日语专业课程建设要打破传统思想,改革创新,避免“两张皮”的情况。要灵活运用各种平台或手段,提升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左起:陈多友教授、金山教授、毋育新教授、王奕红教授、张佩霞教授、韩立红教授、黄芳教授
论坛三由李运博教授主持,冷丽敏教授、李铭敬教授、孔繁志教授、徐滔教授、杨玲教授、欧文东教授针对“立德树人根本原则下的日语专业教师发展”做了观点分享。教师专业发展是关注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与实践者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作为全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日语学科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跳出了单纯的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关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最终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左起:李运博教授、李铭敬教授、孔繁志教授、冷丽敏教授、徐滔教授、杨玲教授、欧文东教授
专题报告
在论坛环节结束后,大连外国语大学于飞教授做了题为“教材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元素的融入落实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报告。于飞教授以《新经典日本语》系列教材为例,指出要从近期中国新闻的日语报道中挖掘出“中国元素”词汇,将“中国元素”词汇融入语法、会话、正文、小知识等处,打造既有日语知识、又有中国元素的日语教材,培养懂日语、能够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新时代人才。
大连外国语大学于飞教授
外研社日语部庞梦溦编辑围绕“传承创新,多元立体——日语专业教材体系与资源建设”做专题报告。不仅向参与本届论坛的教师介绍了外研社提供的立体化日语专业教学资源,而且向教师们特别介绍了即将出版的《新经典日本语》系列教材的第三版。第三版教材中会将教材形态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实现教、学、测、评、研全流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此外还加入了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培养学生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外研社日语部编辑庞梦溦
教学案例分享
北京外国语大学郑若曦老师回顾了参加2021年“教学之星大赛”复赛和决赛两次备赛的经历,基于系统的理论支撑,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总结出,“日语课堂教学设计应精准深掘育人元素、日语课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体系性、日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用一体”三个方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郑若曦老师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石金花老师和海南大学杨帆教授则是以“‘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从‘课程思政大赛’看如何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为主题做了分享。石老师利用了团队自创的“FPB模式”(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将每个教学阶段都做了明确的任务划分。此外总结了“利用例句和练习开展课程思政”“发挥经典词句日文译法、经典读物日文译本的作用”“充分利用‘作业’开展思政”三种简单易行的课程思政方法。
杨教授在做“课程思政大赛”的教学设计时,划分了“线上学习和课文内容理解阶段”“提高谈话、交际能力的互动练习阶段”“学习档案袋的记录和教师即时反馈阶段”三阶段,认为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应体现在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中,以学习者的自主思辨和思想输出来反映课程思政的效果。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石金花老师
海南大学杨帆教授
闭幕式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异夫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言。周教授对本届论坛做了高度评价,今年的“理解中国、沟通世界”这一主题揭示了新时代外语学习者的使命、日语专业建设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新时代有了新要求,日语专业的建设更要从教师、课堂、教材三个方面固本创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日语专业人才。
中国日语教育应立足中国,扎根中国,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日语教育还应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理解中国、沟通世界”。至此,“第八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论坛会期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院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熊文莉,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院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费晓东,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杜红坡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