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8 资源下载
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德语系列教材共4册:《德语读写教程》《德语演讲教程》和《汉德翻译教程》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德语专业学生,《高级汉德翻译教程》面向德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德语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德语系列教材旨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德语读写、演讲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学会用中国理论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坚定“四个自信”;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德语基本功,向高级德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阶,重点掌握时政话语特别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语篇特点与规律,培养时政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以及时政话题公共演讲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编写与审定稿团队
德语系列教材的编写团队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大城市学院和青岛城市学院的资深教授和骨干教师组成。
德语系列教材总主编为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德语读写教程》主编为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副主编为南京大学陈民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薛松副教授,编者包括重庆大学毛亚斌、南京大学刘健、同济大学庞文薇。《德语演讲教程》主编为浙江大学李媛教授,副主编为南京工业大学刘玲玉副教授、浙江科技学院黄扬副教授,编者包括浙江大学练斐、浙江外国语学院章吟、浙大城市学院高原。《汉德翻译教程》主编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研究员、青岛大学綦甲福教授,副主编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陈虹嫣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王婀娜副教授,编者包括青岛城市学院王奎志、青岛大学王学博。《高级汉德翻译教程》主编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张世胜教授,副主编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大雪教授和大连外国语大学付天海教授,编者包括西安外国语大学杨文革、吉林外国语大学严寒、青岛大学刘沁卉、青岛大学刘惠宇。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建(北京大学)、陈壮鹰(上海外国语大学)、刘齐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丛明才(大连外国语大学)分别对教材进行了审读。《北京周报》杂志社社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德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定稿人李雅芳对四册教材进行了审阅,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二、教材特色
《德语读写教程》可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本科第 5—6 学期开设的综合德语或高级德语教材,也可以供独立开设的德语课程使用,与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概要”课程并列。
理解先行,思辨跟进:引导学生细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选篇,在全面、准确理解原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应用、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
理论贯通,实践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延伸阅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并运用该理论体系解释中国实践,加深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认识,培养理论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通过“拓展阅读”与“讲好中国故事”特色活动板块,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理解与误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识,提高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读写结合,显隐得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语言质量(隐性语言学习),同时通过各单元系统设计的字词句篇语言练习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显性语言学习)。
《德语演讲教程》可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本科第 6—7 学期高级口语或演讲、辩论等课程的教材。
细读原著,理解中国: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选篇,掌握其基本观点和内在逻辑,理解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倡导语言与内容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热身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数据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理解和认识。
产出导向,讲述中国:以演讲任务为驱动,通过主题内容学习和演讲技能训练,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演讲产出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提高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合作探究,融合发展:贯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检索相关文献,查找中国治理实例,理解和阐释课文内容。通过多样化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研讨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德语表达与沟通能力,促进演讲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
自主学习,提升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自主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拓展阅读。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多样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元能力,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汉德翻译教程》可供德语专业学生本科第 6—7 学期汉德翻译课程使用。
主题为经,方法为纬:以主题内容为“经”、以翻译方法为“纬”,经纬交织,贯穿全书。从主题内容而言,基本覆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方面的内容;从翻译方法而言,每个单元针对中国时政文献特点介绍和分析汉德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难点和通常使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最后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消化主题思想,操练翻译方法,提升话语实践和研究能力。
以我为主,融通中外:在翻译原则方面,坚持以阐释中国时政文献思想内涵为根本,兼顾国际受众理解与接受,灵活应用多样化翻译策略与方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教师对原文思想内涵及其翻译策略分析为主导,以学生对原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反思以及对翻译训练的实践为主体。教师阐释与学生学习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认识中国时政文献翻译的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国时政文献的翻译方法。
实践为本,反思为要:在学习理念方面,注重翻译实践与理论反思相结合,从中德时政话语特色与差异入手,理性分析与系统总结中国时政文献翻译实践规律,认识国际传播效果评价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高级汉德翻译教程》可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语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翻译课程使用。
理论为纲,实践为本:本书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并以此构建单元逻辑和课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通过选文学习、翻译实践、译文评析、拓展练习和延伸阅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运用该理论体系解释中国实践,加深对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认识,培养理论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能力为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基本翻译原则指导下,通过大量实践不断提高翻译决策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时政文献的特点和基本翻译原则、原则背后的决策考量和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反复实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翻译实操能力。
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引导学生遵循“以大见小、以小见大”的翻译程序。先从语篇角度出发,把握文本产生的宏观背景、目的要义、内部逻辑以及整体的风格语域等特点;再从句段入手,处理好局部与细节,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局部照应整体,与全文的宗旨要义、风格语域等前后贯通、协调一致。
练习拓展,思考延伸:通过课后思考题、翻译练习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评互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拓展练习和过程反思。鼓励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认识到艺无止境、译无止境;正确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同步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保障教材有效使用的必要支撑。德语系列教材在理论高度、知识深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均有较大的挑战性。为支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德语系列教材各册均配有教师用书,提供各单元重难点解析、练习答案、教学建议、补充练习等材料。此外还建设了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视频讲座,各册配套优秀教案、示范教学视频,以及形式多样的当代中国主题延伸学习文本和音视频资源,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学生课外学习使用。
四、致谢
系列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本系列教材选材主要出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提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版权并推荐审定稿专家协助把关。
中国外文局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和审稿的专家对翻译教材进行了审稿把关。为保障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编写组邀请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岛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青岛城市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等 14 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教学试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对系列教材进行了专业评审,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为增强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选用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人民出版社、人民网等相关单位的素材。谨向上述单位的倾力支持与帮助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https://heep.unipus.cn/special/special2022081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