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

2019-10-31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最佳女辩手——张砚池、王清心


最佳男辩手——孙盛洲


采访记录



最佳女辩手:


王清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2017年曾获“京津地区高校德语配音大赛”一等奖。


德语辩论中,两位辩手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


张砚池,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辩论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视角不同风景截然不同。


最佳男辩手:



孙盛洲:浙江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




德语辩论对于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考都非常注重,要想打好德语辩论,必须做到两者兼顾。



Q&A


1. 辩论赛对于选手的听说能力要求比较高。平时是如何训练听、说能力的呢?



孙盛洲:




  听的方面,利用每日德语听力进行精听比较多,有的时候也会听热点新闻,一般是平时走路上下课或者自修的时候听,循环往复地听就会有好的效果。平时上课尤其是外教课的时候也会注意听老师讲德语,并且利用好老师给的材料,以此来锻炼听力。




  说的方面,一般是有时会自己一个人说一个德语话题,有的时候也会试着自己和自己打一场辩论(有点精分),以此来锻炼口语能力。同时因为浙大的德语课程对说的方面非常看重,因此在课堂中也获得了不少的历练。



张砚池:



  一晃已经走到大四了,我也不是高起,现在回过头看越来越觉得德语打基础的时候还是大一大二。这个时期刚上大学,可能很多同学意气风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一门语言在开始学的时候都是比较枯燥的,每天练语音、背单词、念课文、做Diktat感觉自己活得还像个高中生。可是我觉得恰恰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放松,静下心来把该做的事做好。




  大一大二的时候,听力除了《当代大学德语》课本上的课文一定听到滚瓜烂熟之外、我几乎把配套练习册的所有听力练习都精听了。那个时候很多地方听不懂,就一点点把当下能理解的弄懂。但是课本范围内这点东西肯定是不够的,要额外加强输入量。大一阶段比较推荐类似DW的Deutschlernen A1之类适合初学者听的资源,大二就可以开始听ZDF的logo这种难度的,我记得大二的时候logo几乎是每天都在听,一直坚持的话进步会很大。大三之后Tagesschau什么的就差不多可以听了,但是因为我大三在德国交换,每天耳边都是德语所以没有再花特别多的时间专门练听力了。听力其实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学语言的方式,因为每次听力最少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当然是锻炼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可以涨知识、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体会德国媒体的特点等等,对我来说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说话的能力确实对学习主动性要求非常高,大一大二的时候就是逼自己和要好的同学每周两次去食堂练习,尤其是大一说得很烂、什么都不说出来憋得很难受,但是还是要说。平时晚上在宿舍定个时间段,室友可以一起读课文背单词什么的。对了,顺便说一句,刚刚开学的时候当然也是打好语音基础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个时候的错误以后很难改。然后大一暑假去海德堡暑期班算是我口语第一次很大的突破,那一个月就是因为大家天南海北都是来学德语的,也不怕说错了丢人,就疯狂说,乱侃乱聊,我那时候觉得比我在学校一年说的德语都多,可见语境还是很重要。大三交换的时候因为每天听母语者说话,口语就更加自然,包括用词、语音语调什么的。总而言之,我觉得听和说结合很紧密,发音不好的人听力不会好,听得少也不会说得很好。



王清心:



  外语听说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赛前我并没有专门训练自己的德语听说,而是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拓展思路、强化论点和寻找论据上,因此目前的听说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过去三年里在专业学习中打下的扎实基础:




  首先,听力其实一直是我的弱项。我发现自己常犯抓不住重点、注意力涣散等问题。为锻炼听力,我在平时学习中较少刻意地接触听力教材/练习,而更注重真实情境下的德语表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早晨起床听的是Tagesschau in 100 Sekunden,伴我入眠的是Tagesschau晚八点新闻(事实证明它真的很催眠!Tagesschau的语速较快、难度较大,对于德语初学者并不友好,但长期接触有益于培养耳朵对德语的敏感度,尝试去抓住每段新闻的关键信息,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偶尔想放松大脑,就在睡前看看ZDF的儿童新闻logo(虽然以孩子们为受众,节目的质量完全不差,同时能学到很多地道表达,强烈推荐初学者们一试)。其他锻炼听力的方式还包括观看“柚子木德语组”翻译的各类德语科普视频,既能拓展视野,又能学习德语,还能娱乐消遣,一举多得。“边学边玩”“学得开心”永远是我追求的境界。




  其次说到如何加强德语口语表达。大三在哥廷根交换期间,我十分珍惜与当地人用德语交流的机会;然而抛开这一年的交换经历,多数时候的我和很多同学一样,苦恼于无法在生活中接触地道真实的德语语境。想要提高口语表达,除了要敢于在课堂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大胆发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像“精分”一样自问自答也是重要的一环,比如《当代大学德语》中每个单元的话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练习的语料:在预习/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自己给自己解释一段话或一张图,或是对自己提出一个与主题相关的话题并尝试进行回答,如“Wie unterscheiden sich Männer und Frauen in zwischenmenschlichen Kommunikationen?”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动动脑子、练练嘴皮,既能锻炼口语,又能加强逻辑思维,对语言学习者既是挑战,又是乐事。当然,口语的提高离不开不断的模仿、纠音和词汇积累,在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2. 对于此次德语辩论赛,有哪些心得和感想?




孙盛洲:




  这次的辩论赛对我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既包括赛前十天紧张的准备以及两天激烈的比赛。这里非常想感谢跟我一起参赛的同学每天跟我一起研究辩题,也很感谢老师和外教能够花费大量时间对我进行指导。总言而知,这次的经历对我德语的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也锻炼了我表达观点、整理逻辑的能力。



    
  至于心得,个人认为德语辩论对于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考都非常注重,要想打好德语辩论,必须做到两者兼顾。因此,平时认真的学习以及赛前充分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一些相对系统的训练,例如常用的话术以及逻辑的推敲也能让辩论能力更上一层楼。



王清心:



  于我而言,此次参赛经历用一个字形容便足够:值!




  从校内入选前的畏缩、顾虑,到赛前几周的密集训练,再到最后辩论场上的背水一战,我积累的自信越来越多,收获也越来越多。在此期间,我很幸运地拥有一个由老师与德语系辩论前辈组成的强大后援团队,也无比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实力超群并能时刻与我互相支持鼓励的完美队友(划重点:德语辩论中,两位辩手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比如在赛场上,尤其是自由辩论中,任意一方想到了能够提出的新观点或是可以回敬对手的观点,我们可能会通过语言、肢体或在草稿纸上的书写互相提醒。在赛场外的准备中,两个人针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可能被质疑的点并一起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这个话题不断延续,形成非常完整的准备材料。此外,我在一辩陈词中容易出现超时的状况,队友替我默默把控时间,时刻悄悄提醒我不要口若悬河,这一点也很重要)。在高密度的训练下,我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在短期内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从前的我不曾也不敢奢望的。感恩一路支持的老师与前辈,感恩我可爱的搭档。




  在辩论赛场,两天四场的比赛强度挑战的是选手的脑力极限,同时这也是我们发挥自己德语“毕生所学”的关键时刻,更是向对手主动学习的最佳机会。在几场交锋中,我们经历了风格迥然的对手,其中不乏实力卓然、台风极佳的选手。在和他们的思维碰撞中,我们不断交换观点、推进话题的深入;每场十分钟的对决落下帷幕后,带给我们的往往是痛快的尽兴与满满的成就感。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选手最终都成为了我们真心尊重并钦佩的对象,他们让我能够踏出北外、看到非外国语大学学生的无限潜能与不容小觑的外语水平。感恩赛场,感恩了不起的对手们。




  最后,特别感谢主办方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此次大赛中提供的细心周到的会务安排。三天时间,赛场内外环环相扣、不出纰漏。能让每位参赛选手、带队老师极尽满意、宾至如归,绝非一桩易事。感恩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让我能够始终安心参赛、享受赛场。




  总之,此次德语辩论的经历不但使今天的我受益万分,也将是我从今往后的珍贵记忆与宝贵财富。希望未来的我依然能像今天的自己一样勇敢迈步,大胆做选择,因为有些事现在不做,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很开心,这次我跨过了心里的坎。




  所以,尽管最终无缘决赛,我依然由衷地感到丰富圆满。



张砚池:



  其实我从小没参加过什么大规模的比赛,也没有什么辩论经验,这次比赛真的是对我个人的很大挑战和突破了,付出和收获都远远超乎想象,所以到现在我还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感谢老师在选拔时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给了我。




  准备的过程回想起来还蛮辛苦的,被确定为参赛人选后的每一周我们都会得到一次专门的指导,练习有准备的辩题、没有准备的辩题、练习如何快速表达出论点论据等等,每次都至少要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也是常事,几乎每次练习完都累得不想干别的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张为、孙嘉惠和Michael Pielenz老师,他们都非常忙还牺牲自己的时间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指导,还有去年大赛的亚军徐泽茗学长也一直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练习。大赛10天前歌德学院发了8个辩题,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想把每一个题目都准备完备,查很多资料、不断打磨论点论据,老师也在尽量帮助我们。我非常感谢我的Partner王清心同学,没有我们互相的支持,这种煎熬很难一个人顶下来。甚至在比赛前的晚上在宾馆的房间,我们还在练习、想说出更好的表达、更好掌控时间、注意更多细节等等。我们其实都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都很紧张,但是我们一直互相鼓励,最后我们配合得很好、也越来越有自信。




  我对这次比赛的结果非常满意。一方面是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除了得到的奖项之外,在比赛过程中很多与会老师、选手甚至志愿者们的反馈都让我觉得很受激励。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比赛状态其实是越来越好,因为越来越优秀的对手不断激发我们的潜力,让我们展现出不敢相信的自己。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之前我肯定不敢相信自己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灯光照在脸上,台下满满的观众,很多人在拍照甚至录像的时候,我还可以没有丝毫紧张感地把自己的想法用德语从容流利地表达出来。算是发现了自己隐形的人来疯属性?




  除此之外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这次赛事的组织和规模吧。48支队伍96个选手参赛,再加上指导老师、来自各方的评委嘉宾,也算是一场德语盛事了。尤其是很幸运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德语同学,亲身感知大家的特点和水平。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同学老师的热情周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事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好,整个赛程安排得有条不紊。所以也特别想感谢活动的组织方,没有他们在后台默默的付出,我们不会有如此积极的赛会体验。




  最后想说一下对辩论本身的看法,因为经过这一次,我对辩论这件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之前对辩论也有一些偏见,甚至一度以为辩论就是咄咄逼人,而我本身性格不善与人争抢,所以觉得辩论可能与我无缘。但是现在我认为,辩论更多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挑战思维的边界。我们在准备很多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一开始觉得pro很好辩contra很难辩之类的,当我们深入思考形成论点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事其实并不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视角不同风景截然不同,跳出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之后,其实就对一个问题形成了更全面深入的看法。还比如我们会经常想象互辩时自己说的话可能会被对方如何反驳,如果遇到我们应该怎样回击,这其实是对逻辑缜密程度的一个锻炼。当然德语辩论还增加了一层对语言的要求。我觉得我们在比赛中逐渐找到了一种自然地用德语表达自己观点的那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德语变成了一个接近无意识的工具,而不再是我的思维重点,重要的是我想说什么,我想要把这些想法说给我的对手、说给观众听。所以其实到了后几场,享受比赛的感觉非常明显。




  我觉得我的德语路还是刚刚启航吧,自己的水平还微不足道。在本科接近结束这个结点得到的这些肯定算是给自己三年来努力的一个交代,让我有动力向更有挑战的目标冲击。



  感谢这些德语辩论优秀辩手们的经验汇总,让大家get了很多德语学习、辩论的高效方法!



  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德语学习中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下届辩论赛的同学们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