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专题论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 ——聚焦视角与方法 培养全方位人才

2018-03-24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2018年3月24日,“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于北京盛大开幕。24日下午举办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分论坛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迈入新时代,中国正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互联互通,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开放引领作用。而区域与国别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当今时代,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意义重大。作为全国外语教学的重镇,本次高端论坛的承办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已有37个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这充分说明北外对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高度重视。同时,外研社也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政策需求,努力促进全方位综合研究平台的建设。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外语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本次“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教育”分论坛聚焦于区域与国别,主要议题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本次分论坛分为两个半场,上半场是专题发言,下半场是圆桌论坛。


       上半场专题发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丁超教授主持,共有5位专家做主旨发言,分别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题发言主持人丁超教授

会议现场


       大连外国语大学孙玉华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倡议助推高校外语专业区域与国别研究及人才培养”。孙玉华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与现实推动,受到各国政府与学界的关注且研究成果丰富。“一带一路”战略辐射 65个国家,这些国家政治、文化、宗教等存在不同差异,因此,如何通过区域与国别研究克服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误解,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发言通过对中国高校区域学教学情况的研究及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培养了解所研究地区文化国情和民族语言特点、各民族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政治法规、宗教及民族心理,具备全方位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研究落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发言强调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当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及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

大连外国语大学孙玉华教授发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发言题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和智库建设”。周烈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区域与国别政策是我们国家的重大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此做出重要批示。中办国办曾就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发文,指出要在全国重点建设100家智库。此后,区域与国别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培育项目,审批了43家区域与国别培育基地,2016年又审核了300多个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的报备。目前,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院、所、中心已有很大的发展,也做出了值得肯定的成绩。要把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这些智库建设好,还需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的关系,还需要开展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机制体制建设。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和智库建设工作是高校,特别是外语院校的使命。非常值得大家做更多的研究、探讨和交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烈教授发言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发言题为“‘一带一路’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王铭玉教授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五年,目前,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并参与探讨。其中不乏赞誉之词,但也伴随不少质疑和误解。国际社会的了解与认同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的前提,“一带一路”倡议要在国际上形成高度共识和取得积极认可,除了各方的实际行动,媒介宣传和沟通交流之外,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发言对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北欧六个国家和区域进行了舆论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出了十大举措建议,分别涉及话语体系的主旨精神、话语体系的主体自觉、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话语体系的内在条件、话语体系的外在关系、话语体系的传播元素、话语体系的功能体现、话语体系的翻译样式、话语传播的策略转型、话语体系的平台整合,为解决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个迫切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对策研究。


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发言


        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发言题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发言中强调,在外国语言文学背景下设置区域与国别研究二级学科,探索建立以外语为抓手、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以国家急需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引领,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在传统的语言、文学、文化、国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各个区域及相关国家的政治运作形态、宗教发展与影响、历史演变进程、社会文化特点等方面的主题,加强对相关国家和区域的现状研究和比较研究。通过语言、文学、国别研究等方向的专业训练,培养具备跨语言、跨文化、多重视界、富于创造精神、对东西方文化和文明有较深造诣,在相关领域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发言题为“中拉交往跨越式发展对高校西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发言指出:西班牙语虽起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但更多使用于拉丁美洲。中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的创建和起伏发展都与中拉交往局势息息相关。中拉交往源远流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西班牙语专业顺应需求快速增长,培养人才为中西中拉交往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建设向全球开放,自然延伸到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在我国的宏观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必定会有更大发展。但目前拉美依然是中国人涉足最少的充满神奇的“新大陆”,双方缺乏基本情况了解,包括各自的语言文化。拉美研究和中拉关系研究无疑是金矿沃土,亟待开采耕耘。我们预测我国西班牙语教学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应对接国家战略,认清国家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需求和新要求,在增长规模的同时探讨并实施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改革,确保并提高西语教学质量,培养 “外语+专业”的应用人才和教学研究高端人才,以适应国家“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战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陆经生教授发言

       同日下午,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分论坛专家们的主旨发言结束之后,紧接着举行了以“区域与国别研究:视角与方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外研社综合语种出版分社彭冬林社长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的刘曙雄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王铭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李成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程彤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颖副教授出席了本次圆桌论坛。


       本次圆桌论坛中,专家们从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专家们指出:区域与国别研究是顺应国家政策的需要,应该从对象国、区域性以及全球史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利用田野调查、跨学科建设、海外大量侨民等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梳理。而作为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利用外语的优势,通过正确的渠道构建自己的话语权以及全球知识体系。


       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课程设置上,专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成一致的是:要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拥有开阔的国际化素养、丰富的语种学习经历以及出众的外事宣传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为配合区域与国别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如把原来的文化课程做了细化、区域与全球发展博士点实行多导师制等等。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编辑部主任张颖副教授介绍了《区域与全球发展》的来稿内容、模块设置以及出版情况,并现场欢迎在座的各位专家和老师踊跃投稿。


 圆桌论坛现场


       最后,主持人彭冬林社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区域与国别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重大国策,而从哪里研究以及怎么研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同时,为扎实做好这项研究,外语院校应培养中国特色人才,重视人才全方位发展。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