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

导航
【专题论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探索新“国标”指导下的多语言教育新举措

2019-03-25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2019年3月23日,“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使命、格局、举措”,2000余位全国各类型高校、各语种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以及国际组织与跨国企业代表齐聚京城,共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年度盛事,共话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新使命,共商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举措。


23日下午,“多语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论坛顺利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邀请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吉林大学的15位高校多语言教育专家,围绕“新时期多语言专业教学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时期多语言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两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多语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一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崔岚社长主持。崔岚社长指出,新“国标”的出台为我国外语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了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必将对多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框架下,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俄、德、法、日、阿和非通用语种类专业的6位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受邀分享了新“国标”研制的背景与过程,概括解读了新“国标”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并介绍了新一届外指委各分委员会的工作举措。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崔岚社长


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介绍了俄语专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她提出,根据新“国标”精神,面向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应具备标准意识和高质量意识,将教育部提出的“金课”建设和新“国标”要求相结合,把明确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以日语专业为例,指出新“国标”强调了三个重点:第一,外语学科是人文学科,回归人文本位,才能推动其向前发展;第二,应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第三,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介绍了新“国标”德语部分制定的前期准备工作。谈到制定过程中德语专业调研数据收集中的困难,贾文键教授建议建设院校信息数据库,共享学科发展动态信息。此外,贾文键教授还强调,目前以课时为基础的教学效果评估应转向以学生的实际投入为标准,通过学时体现出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荣教授代表法语专业在发言中表示,新“国标”的提出是一个重要契机,它以标准的形式推动教学经验的理论化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国语言教学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权重。傅荣教授还指出了新时期语言教育的新趋势,即强化语言的人文性,使之与工具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荣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指出阿拉伯语学习对于非母语者来说难度非常大。与其他语言不同,阿语学科建设需要增强其专业的实用性,适当降低难度,努力让阿拉伯语变成一门好学、“可爱”的语言,使高校阿语教育真正可以服务于国家战略。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


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指出,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未来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将会是外语类专业中新的增长点。但是,也应考虑到不同非通用语种的作用区别和实际情况,有层次地逐步开展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


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






圆桌论坛二在吉林大学周异夫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来自俄、德、法、日、西和非通用语种的8位高校外语教育专家就各语种新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新时期课程建设的经验做了交流与讨论。


吉林大学周异夫教授


北京大学宁琦教授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外语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她指出,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不仅要扩大语言专业的覆盖面,更应注重语言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多语种资源的重复建设,针对最为急切的需求加大投入。


北京大学宁琦教授


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以南京大学德语专业为例,介绍了外语人才的跨文化培养模式。孔德明教授表示,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外语教育也可以考虑借助外界力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南京大学孔德明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敏教授在发言中建议通过时长相对灵活的学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及注重本科教学同中学阶段教学的衔接。杨晓敏教授还以广外的课程建设情况为例强调了发挥区域特色的重要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敏教授


北京大学赵华敏教授以大学日语为例指出,如今大学日语学习者人数增长迅速,外语教育者有必要多关注、多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否则就难以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学习方式的结合,同时还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北京大学赵华敏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建教授通过对西语学科建设的总结分析,提倡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以此为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以“外语+专业方向”的综合培养模式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北京外国语大学刘建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教授强调,当今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学习者自身的情况也与从前大不相同,教师需要了解当代学习者的特点。同时,赵刚教授还指出,应努力促进外语和专业的有机融合,以真正实现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目标。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教授


北京大学王丹教授指出,目前各个学校之间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倾向明显,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多语种教育应结合学习者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质。


北京大学王丹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分析了外语建设和外语语种教学增加的国际背景,指出语言教育可反哺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切实拓展知识话语体系,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针对人才培养的实际举措,孙晓萌教授建议分本、硕、博三个层次来考虑,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实行沉浸式培养,同时推进以学科为导向的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


圆桌论坛的最后,吉林大学周异夫教授总结道,多语言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不仅关乎我们未来如何走向世界,也关乎世界如何认识我们。虽然目前多语言教育仍然存在和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一起努力,终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相信多语种教育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专题论坛在全体嘉宾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与论坛的外语教学工作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将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积极参与到新时期、新标准下的多语言教育变革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