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资源下载
4月17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通过在演播厅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术业’与‘树人’”为主题进行了四场主旨报告、两场专题报告、两场圆桌论坛。共有来自全国130余所高校的日语教师报名参会。
开幕式由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编委会副主任薛豹先生主持。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崔岚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17日上午的会议由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异夫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利国教授做主旨报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徐一平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海南大学金山教授、南开大学韩立红教授、北京大学金勋教授、湖南大学张佩霞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黄芳教授分别在该环节进行发言和讨论。
教指委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
修刚教授以《“术业”与“树人”目标融合的新时代中国日语专业教育》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修刚教授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能否做到“‘术业’与‘树人’的完美结合”,这关系到外语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外语专业教育要坚持以“树人”为大目标,坚守“术业”专攻,把外语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将“德”转化为课程中的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树人”与“术业”不可分离,即要坚持通过“术业”来“树人”,不能脱离“术业”空谈“树人”,也不能忘记“树人”根本目的,形成培养人格与提高专业水平相互促进的局面,完成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任务。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异夫教授
周异夫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日语专业建设》为题做了主旨报告。报告围绕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日语专业建设这一话题展开,分析了“一流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式,“新文科”与日语专业的关系,以及对“一流日语专业”建设的思考。报告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个角度,分享了北外对“一流日语专业”建设的探索。
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利国教授
刘利国教授围绕《关于一流日语专业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做了主旨报告。刘利国教授指出,“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根据国标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根本,“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报告分析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现实性,以及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指导标准,并总结了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遵循日语国标、聚焦核心课程、对接教学大纲”的经典教材的建设思路。
上午的圆桌论坛以“新时期一流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圆桌论坛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徐一平教授主持,来自综合类院校和外语专业类院校的共6位教授分享了观点和经验。
金勋教授认为,科学技术对改革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去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从事外语教学”“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做到与时俱进。
张佩霞教授围绕“新时代”“新文科”“新国标”“新指南”“新技术”“新环境”这几个关键词,结合湖南大学的实际谈了“如何建设学科专业”。这既需要清晰的自我定位,也需要尝试思政进课堂,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理论、方法与手段,从而推进一流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韩立红教授从“师资队伍”“课程”“学生”三个方面分享了南开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一流师资队伍的打造需要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加持,一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和教改的并行,一流学生的培养既需要外语的学习也需要人文的教育。
金山教授围绕“新时期日语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海南大学的现状,分析了新时期一流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出路与对策。
陈多友教授认为“走出困境唯有改革”“有德之人才能培养有德之才”。因此需要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改革,并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注重教师的发展。
黄芳教授分享了四川外国语大学所尝试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双学位研究生”等做法的经验。这打破了课程的壁垒和专业的壁垒,符合新文科的理念。
17日下午的会议由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助理杜红坡先生主持。黑龙江大学许宗华教授做主旨报告,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费晓东副教授做专题报告,圆桌论坛由吉林外国语大学邱鸣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运博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王琪教授、南京大学王弈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吴玲教授进行观点分享。
教指委日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大学许宗华教授
许宗华教授以《日语专业四八级统测与教学和教改》为题做了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从按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大学整体建设评价,还是学科建设评价中,“人才培养”都居于首位,评价一所大学为一流大学、学科或专业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最重要指标是培养一流学生,而评价一流学生的最重要指标是取得一流成绩。专业统测是评价是否取得一流成绩的重要手段。报告围绕“日语专业统测”展开,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分析了其与日语能力考试的异同,以及与《国标》《指南》《大纲》的关系、与教学教改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费晓东副教授
费晓东副教授围绕《挖掘教材内涵,融入课程思政:方法与案例》进行了分享。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新时期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学科,也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可为社会做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费晓东教授指出,首先,深入调查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分析一线日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其次,教材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要深挖教材内涵,通过“选”“调”“改”“增”制作自然融合了思政内容的教学材料。最后,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关键问题,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案例库。
下午的圆桌论坛由吉林外国语大学邱鸣教授主持共有5位教授围绕“课程创新与一流课程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观点的分享。
李运博教授认为要基于“中国情怀”“国际化视野”这两个基点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这两个能力来实现“课程的交叉融合”。
王琪教授分享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申报一流课程的经验,提出要“以申促建”,在了解申报一流课程所需要素的同时,也能明白如何通过申报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问题。
王奕红教授基于南京大学的实践,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融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相融通”“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融通”“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相融通”四个方面分析了“课程融通要延展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李俄宪教授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课程思政不是把政治思想的说教拿到课堂当中,而是要在结合专业内容的基础上,将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内容当中。
吴玲教授从学科竞赛课程化的视角分享了日语教学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相关经验。
现场连线环节
西安外国语大学毋育新教授在线提问
延边大学朴龙德老师在线提问
衡水学院李洪良老师在线提问
吉林大学房颖老师在线提问
外研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日语部庞梦溦编辑
最后,外研社日语部编辑庞梦溦以《面向新时代日语教育的资源建设》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向参会教师介绍了外研社的日语图书资源。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做了本届论坛的总结发言。至此,“第七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全体嘉宾合影留念